关中往事传佳话 秦东沃土绽新花 ——渭南市秦腔剧团《关中往事》与现代戏创作 渭南市秦腔剧团是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剧团,能演出大量传统经典秦腔剧目。但纵观该团历史,不难发现,在其编演史上,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占到演出剧目的一半左右,特别是以《梨花似雪》《闹社火》《五味什字》《涝池岸边》为代表的60余台现代戏,使这个老剧团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焕发蓬勃生机。此次恭贺演出,渭南市秦腔剧团带来的剧目是《关中往事》,也是近年创作的反映近代革命史的秦腔现代戏。 展现当下生活,塑造当下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当代社会风情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戏之为“现代”的题中应有之意。在革命意识渗入戏剧舞台实践开始以来,也就是自边区民众剧团以革命主义思想加入到舞台创作以来,这种关注当下的戏剧创作理论,就已经有意无意地成为中国现代戏创作的指导思想。现代戏——或说现实题材戏——反映当代社会风情、提倡当下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自革命年代的陕北边区,确定于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繁茂于改革开放至今。 早在革命圣地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尝试现代题材剧目创作之前,紧盯市场的戏曲班社就已经开始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这些剧目的内容往往是当时发生的时事,演员的舞台形象也更接近百姓的装扮,所以被称为“时装剧”、“时装新戏”。北京、上海的戏曲班社创编大批这类剧目,但由于缺乏先进的革命思潮做导引,这些剧目仍被归于旧剧范畴,对整个中国戏曲的发展来说,并不具有颠覆性意义。 现代题材戏曲创作是很有难度的,几十年来国内许多剧团进行了大量实践,经过大浪淘沙,保留了一批有生命力、在群众中广获口碑、能连演多场而不衰的剧目。现代戏自身的特点就是:创新的剧本结构和故事选题,简练的程式化动作,通俗的口语化语言,改良的伴奏及音乐旋律,重树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规范。事实上,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多个样态的综合体,先天就具有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很多传统戏在创作编演时,就是符合当时语言习惯、伦理意义、写意程式等环境特点的剧目,一方面尊重戏曲作为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独特艺术规律——这样才能延续戏曲之为戏曲的特点,另一方面加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元素,在戏曲舞台之外、戏曲本体之中大量创新点不断涌现。 因此,现代戏的本质是对传统戏进行与时俱进改良后的产物,其现实结果,就是出现一批“展现当下生活,塑造当下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当代社会风情和人文精神”的剧目。这批剧目,其外在是或传统或现代的戏曲形式,其内在是“当下”的思想和生活内容。 《关中往事》展现的是革命时期两代人的感情纠葛,所传递的正是对旧有封建束缚的反抗。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因素,除了大时代的变迁之外,更重要的是传统封建观念。但这部作品是反封建、反压迫、反传统礼教的作品,恰恰是以传统秦腔作为表现形式。这充分说明,注入了新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规范之后的秦腔现代戏,不仅能传递当代自由民主思潮,也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李想/文 刘彭涛/图) |
|手机版|站点统计|中国秦腔网
( 陕ICP备12003179号 )
GMT+133, 2018-3-12 19:58 , Processed in 0.31798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