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十五年(2015)11月16日中国秦腔网现场报道 刘彭涛 马俊峰 翟宇超/文图】今天上午,“百年三意,再铸辉煌——三意社百年庆典总结大会”在西安易俗社百年剧场热烈举行。现场高朋满座,名角荟萃,秦腔专家学者、主管领导、三意社全体演员,包括中国秦腔网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今天的总结大会。详情稍后敬请关注中国秦腔网。 中国秦腔网了解,今年10月10日,西安易俗大剧院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伴随着侯红琴、张涛两位国家一级演员领衔主演的秦腔传统经典名剧《火焰驹》的完美谢幕,为期40天的纪念三意社120周年演艺史暨100周年建社史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也将落下帷幕,百年三意社也将以更加昂扬的发展态势,进入下一个恢宏的一百年,继续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承担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10月8日“纪念三意社120周年演艺史、100周年建社史”座谈会在西安易俗社举行,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纪念百年剧社的光辉历史,秦腔名家李夕岚、刘养民、李爱琴、卫水珍等名家出席,孟建国、崔林涛等关心和支持三意社发展的多位领导莅临,包括中国秦腔网在内的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三意社与易俗社这两个社都是彪炳史册的,都对秦腔发展起了重大贡献,形成非常有趣的一种对照。易俗社由一批文人进入,改造原来的班社,建立起中国辛亥革命前后最早传播新思想的班社。三意社则是民间班社进城,扎根于民众,这恰好是秦腔发展的两个路子。任何一个戏剧艺术的动力,必然来自于相辅相成的两种力量的互动,深厚的传统积淀与创新活力是戏剧发展的规律,三意社和易俗社以百年不朽证明了这个规律。 三意社始于1895年,前身为民间班社“长庆班”,1915年扎根西安更名“长庆社”,1919年更名“三意社”,距今已有120年演艺史,100周年建社史。三意社从一个纯粹的民间班社演变成为驰名西北地区的百年老社,在秦腔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奇迹。 回顾120载的漫长岁月,三意社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坚守住秦腔这门古老艺术,发扬慷慨激越、响遏行云的演出风格,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民国十九年起,著名秦腔改革家李逸僧、著名戏曲教育家封至模、秦腔剧作家袁多寿、袁允中等知识分子,先后创作、改编、导演了《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娄昭君》《玉堂春》等戏,在唱腔设计、净化舞台方面使人耳目一新。 关于今天举行的“百年三意,再铸辉煌——三意社百年庆典总结大会”专家学者发言,稍后敬请关注中国秦腔网最新动态。 ![]() ![]() ![]() ![]() ![]() ![]() ![]() ![]() ![]() ![]() ![]() |
|手机版|站点统计|备案
( ICP12003179 )
GMT+8, 2020-3-3 15:54 , Processed in 1.08744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