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网秦网十四年(2014)3月13日上午西安易俗社现场报道 刘彭涛 马俊峰 文/图】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社、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今天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授牌仪式此刻在易俗社百年剧场热烈的举行,中国秦腔网独家带来现场报道。
据中国秦腔网现场获悉,2014年1月7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秦腔戏曲艺术团体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保护单位, 3月13日上午9:30,北大街西一路易俗社门口举行了隆重又简朴的揭牌仪式,文化部非遗司领导及省市区各级领导共同到场,见证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接下来一行人参观了剧场并观看由易俗社编排的非遗挂牌主题演出,代表易俗社老、中、青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咏华、张保卫、惠敏莉及全体演员表演的易俗经典名段、武戏精粹,整台节目突出了易俗社薪火相传的艺术历程。
这份荣誉离不开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有关部门的高度关心与持续帮助,也离不开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近年来致力于传承秦腔艺术,持续打造秦腔品牌文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西安易俗社是秦腔剧院所属院团之一,是戏曲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品牌,更是陕西省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经典剧目传承、市场经营、公共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子,成为了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新标杆,被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坚持以精品化、经营化、公益化为指导,以引领秦腔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己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打磨艺术精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秦腔人对戏曲艺术的守望与信仰。百年风雨,百年芳菲。 易俗社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是不懈努力的丰硕回报,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早在1924年来陕公务,曾五临易俗社听戏,亲笔题赠牌匾“古调独弹”,并赠50块大洋,对易俗社“敢为人先,移风易俗”的艺术精神赞赏有加。1957年,著名戏剧家、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易俗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发出了“中国第一”的感叹。
在1937年七七事变当日,易俗社在京公演得知消息后,率先发出了:“山河破碎了!还我山河吧!”的高声疾呼,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易俗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民族感和自尊心,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共赴国难慷慨悲歌,深入部队、农村和工厂演出,赴卢沟桥激励二十九军抗日,配合张扬二将军,奔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过鸭绿江鼓舞人民志愿军英勇杀敌,演出足迹遍布陕、甘、宁、青、新、豫、晋、京等省市,正因为始终保持着思想的进步性与先进性,才能用戏曲的巨大影响力为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百年来易俗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是对秦腔艺术的开拓创新,对秦腔传统的继承弘扬,对秦腔文化的移风易俗,对秦腔核心价值的发掘和构建,形成了历百年而不衰的秦腔艺术精神——“易俗精神”,为我国戏剧艺术乃至世界戏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而辉煌的贡献,其本身就满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正可谓是活态文化的先进代表,堪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在激流勇进的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在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带领下,易俗社一直坚守传统艺术并辛勤工作,从未停止过对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的脚步,创排的多部戏接连获全国大奖,展现出较高的表演功力;连续多年积极进行惠民演出,在戏迷心目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易俗百年庆典活动引起全国瞩目,将品牌文化传承推广;培养的秦腔人才辈出,为秦腔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在春节报道过惠民演出情况,记录片频道播放的《百年易俗社》纪录片并荣获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优”作品奖项,戏曲频道播放了《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等优秀剧目。古老的易俗社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逐渐成为保护非遗文化、繁荣文艺市场、展示秦腔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是秦腔重新审视、定位和发展的契机,是剧种及时抢救、留存珍贵文献影像资料、扩大自身影响的良机。一百年前,西安易俗社在这充满了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等爱国志士的倡议推动下,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经历过护法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历史洗礼过后的易俗社愈加熠熠夺目,在易俗社上演的一段段唱腔与诗画,让 “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远播华夏,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鼻祖”之称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热爱和推崇。时间更迭所留下的历史印记也深深地刻在了易俗社的发展史上,易俗社现存剧本一千余卷,社史资料三百余卷,以及照片数千张。一页页纸,一张张图,是易俗社的历史,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部分珍贵剪影,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档案当之无愧是秦腔发展史的活化石,更是秦腔文化的“博物馆”。这些珍贵的资料应真正借助“非遗”保护的良机,赋予秦腔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百年传承底蕴深厚,弘扬文化愈显辉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将在今后持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使传承了百年的易俗社紧跟时代的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要保护和传承,也要弘扬和发展。在今后将会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气派、陕西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夯实“秦腔戏曲”特色品牌,为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陕西增光添彩,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