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拍摄片场中国秦腔网独家探班照片【组图120张>>】 (中国秦腔网 长安小生/刘彭涛摄,文图无关) ![]() 【图】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拍摄片场中国秦腔网独家探班照片【组图120张>>】 (中国秦腔网 长安小生/刘彭涛摄,文图无关) ![]() 【图】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拍摄片场中国秦腔网独家探班照片【组图120张>>】 (中国秦腔网 长安小生/刘彭涛摄,文图无关) ![]() 【图】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拍摄片场中国秦腔网独家探班照片【组图120张>>】 (中国秦腔网 长安小生/刘彭涛摄,文图无关) ![]() 【图】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拍摄片场中国秦腔网独家探班照片【组图120张>>】 (中国秦腔网 长安小生/刘彭涛摄,文图无关) 央视《百年易俗社》就是如此“探索·发现”? 引 子
我很少看国产的报章和电视,也很少听广播。无论官办民营,无非要闻一道汤,小道满天飞,外加求医向药之类的忽悠广告。不看犹可,一看就烦。
近日,经朋友再三鼓动,我耐着性子看了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新作《百年易俗社》,文史记录性质,上下两集,总时值90分钟,试图给百年易俗社盖棺论定。听说,该栏目是传统名牌,绝无“戏说”之嫌,影响所及,不止文化群体。然而看后,心中恰似打翻了五味瓶,不吐憋得生慌。 旧话重提
在前,有个时髦词语,谓之“突出政治”,最早由林彪发明。虽是词语,却是法宝。林彪拿着它领到“接班人”的号牌,可惜折戟沉沙了。江青凭着它一度扶摇直上到“旗手”的领地,却未曾逆料后来被推上政治审判的被告席上。康生吃了一辈子政治饭,死后却也栽倒在政治地狱里。某小说家写过一部“突出政治”的大作,后来感慨“我没死,我的书已经死了”。可见政治成就人,也捉弄人,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可见,“突出政治”如同炒股,投入越大,红利越大,风险也越大。 不过世事万般,只有“相对论”。毕竟政治这玩意儿,历来和名利紧连,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个人的进退宠辱,甚至身家性命都和政治相关,总会有人抱住它的粗腿,放手一搏。君不见,革命样板戏这样一个“文革”前奏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清道夫,臭了一段时间后,如今又吃香了,节庆隆典,今人又拿它来点缀捧场。政治失意的江青只是特例,聪明人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突出政治”在如今,嘴上不说了,文件里也弃之不用了,但毕竟还发挥着魔力,是一些人安身立命的铁饭碗,心仪之,神往之。政工干部如此,乃是本行,不得不如此。一些政治文化人或文化政治人却把“突出”奉为作人行事的“潜规则”,虽则难以借此袭击别人,总能凭它为一己之私遮丑,成了擦胭抹粉的劳什子,谁能说它失去昔日的魅力呢?
然而玩弄政治的手法必须圓熟,生搬硬套会露出马脚的。
生搬硬套
易俗社起根发苗于清末民初几个文人朴素的人文关怀,初衷不过是借助戏曲之小道以救济贫寒、移风易俗补救时弊而已,不期然开创了中华梨园的改良新风,又不期然地担当了救亡图存的吹鼓手。创办者从旧文化中检起几千年前儒家“乐教”的礼器,借乐化民,既能游离于当时的政治之外,希图洁身自好,又不惜与流末贱民的戏子们合伍,自乐乐人。别说“突出”,有谁阿附政治来着?要说阿附,易俗社在解放后不长的时段,倒是依附过清明的政治,“浩劫”一过又阿附过改革开放,为时也不长。说到底,易俗社在前只是个戏曲文化团体,此后又异化为纯戏曲团体,基本跟政治不沾边。把它的百年史系到政治舞台上,到底是高看,还是低贬? 然而,“探索·发现”的编导们硬是把易俗社政治化了。如果你仔细琢磨编导们巧妙的素材取舍,娴熟的详略布局,特别是那不见“突出”,胜似“突出”的画外叙事气息,余韵袅袅不绝如缕地透露出真正意味的正是那个什么?政治而已。诚如此,百年易俗社很卖力地服务了各种政治,俨然一个政治团体了。说易俗社抗日时期很政治,但这个政治的注解是“爱国”,不是爱任何党派,跟民族意识能对上号,而掛不到“党派政治”功德簿上。易俗社是超党派的艺术团体,它独立流俗,要掛应掛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上。鲁迅先生题赠“古调独弹”的那个“独”字,才抓住了易俗社的本质,可惜在编导先生的笔下口中,把它一笔带过,没有足够的兴趣给以深入解读,倒是作家陈忠实点到为止。我估计,陈作家还有话的,因篇幅所限云云,被他们删掉了。 政治对待易俗社怎么样,抑或说党派对待易俗社如之何?编导先生依其喜恶也有取舍,但史实是民国时期,官方和私人也出金帑接济和褒奖过易俗社。 编导们偏灯向火,遗留恶史且不评讥,那眼光也不算长远。这样做,与“统战”不利,不到两岸统一之日或到统一以后,对国共两党都不讨好,其杰作何能流芳百世,恐怕还是“其人未死,其作已亡”的命运吧。 因为看重政治,必然轻待艺术。“古调独弹”主要“独”在易俗社的艺术品位上。探索易俗社,本应着重其艺术价值。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甲、乙、丙三班优生递补的训演机制,前社后学的格局,编辑竞录、教练优势互补的机制,严明的纪律与殖地产为艺员远谋的筹算,剧业前导、文化奠基、剧史紧随、兼收并蓄的多元胸襟和视野,土俗洋俗兼易的怀抱,风流儒雅的艺术风格,等等,那一项都是独领风骚可资借鉴的,正如评论家杨文颖先生所首肯:易俗社曾是大师云集“群虎啸傲”的“虎山”。似这般艺术底蕴和独特风采,“探索·发现”的编导策划者能视而不见么?为什么在集中吝惜笔墨将省就省呢?用常识性的内容来充塞篇幅,把独特性弃如敝履,算那门子“探索”? “探索”者的资质
“探索·发现”摄制组的资质是中央级的,不谓资不深质不高。他们於易俗社百年之际,千里迢迢赴陕,比当年鲁迅等人赴陕讲学,规格气魄大得多。他们邀请到几位易俗史专家学者,款款而谈。查几位上镜的说客,其人文背景,与易俗社渊源或深或浅,自然均有或深或浅的见地。 然而易俗社十四期和十三期以前的“老易俗”,却没有一个上镜。他(她)们莫非都云亡了?不是呀?就我所知,在世的老易俗中,九十岁以上的一人,八十岁以上的三人,七十岁以上的十几个人,他(她)们中个别人有病,绝大多数能忆会说也能唱,堪称易俗社的活字典,资质不能谓之低劣吧,比一些“嫩苗苗”总在上上吧,却不登大雅之堂,怪哉!究其隐情,恐怕是这些人的名讳沾了“中华民国易俗”的边。然而,刘冬生老先生的名讳未犯忌,易俗百岁名票施葆章和年逾八秩的评论家、戏曲史家杨文颖也未犯忌,却都未受邀上镜访谈,这就让人对“探索”的整体资质大谬不解了。 “发现”了笑话
有资质的说史者们确有独到的探索: 1、不借助易俗社章程和报告书等资料就探索出了办社宗旨、创办背景等。 2、确认《三滴血》的主题是写官民两张皮,不合谐。 3、考证笛子、二胡进入秦腔始于早期《三滴血》。 4、西安事变前夜张、杨都在易俗剧场内坐阵指挥。 5、欧阳予倩在汉口为刘箴俗化妆、整装等,未提尚小云在北京为王天民如何之事。时间地点有别,唯事情相同。没有史料佐证,大可移花接木。大原则都是说易俗社,所以大原则绝对没错。 6、高培支提“镜镜灯”,也没啥错。 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还有两位中年演员史家能说会道解放前的旧易俗。青春版《三滴血》镜头担当了电影《三滴血》时期的辉煌。音配像太麻烦,所以让新生代演唱起历史上的周总理、张学良、《柜中缘》。美中不足的是声腔和伴奏均失掉了易俗风格。 可惜又可叹,一不留神闹了个大笑话: 孙仁玉先生捧红刘箴俗的那个《青梅传》怎么变成了《玉梅传》?为什么不干脆改叫《铁梅传》更能搏人一笑么?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原谅,原谅。好不难煞人也—— 精妙的结穴
易俗社百年沧桑,最倒霉的时运在何时?最可人的岁月又是何时?这应是“探索·发现”最为关注的两个重点,换言之,这是叙史章法的结穴点。论倒霉,莫过于“家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的文革十年时期。此时,易俗社改称“战斗剧团”,经过战斗,却把自己斗成特务黑据点,上联下诛,左牵右掛,再变而为著名的特务大本营,险些呜呼哀哉。高明的探索家不把探杆伸向此处,而是移向解放前夕,探出了个被认为“气息奄奄,朝不保夕”的艺乞,解放大军救它于水深火热之中。其实,当时一群易俗叫花子尚有钟楼根下六十余亩黄金地产,谋艺暂时困难,但谋生尚足应付。老社长李约祉对政府“接办”有个比喻:待字闺中的一个艺女,坐上花花软轿出聘夫家了。 再说可人时段,解放前后有几个新、旧看点。以“政治第一”衡量,电影《三滴血》前后那几年最为耀眼,本应大书特书。但是《三滴血》反教条主义,反教条主义容易联想成反对学《毛选》,更犯大忌,故《三滴血》电影镜头在“探索”里别说重现片断,连个闪回都不给。那么,易俗社的最亮点到底该如何摆布?把你愁的。高明的探索策划师们早已成竹在胸,特选2005年文化体改后迄今的新新易俗时期。这个时期虽短(才七年),就推出了一个精品名剧,且造就了一位当红名角,花巨资装修了大小剧场。何其壮哉。但我不知易俗社这块金字招牌的有形无形资产值价几何?前易俗诞生过多少名剧名角?在探索史料集中只出现了五六个剧目,一个刘箴俗,仅此而已。旧易俗时间长,但只能是新新易俗的陪宾,这就是策划者探索发现前既定的基调。这个基调在易俗小剧场一方“破壳化蝶”的招贴画中早已折射出来了:老易俗是蹴在壳里的蛹,化蝶成仙是今天的现实。我把百年易俗比喻为“浴火凤凰”,但在有的人看来,它是没烧死的落架的不能生蛋的鸡。 易俗社的门面较前阔绰多了,招牌也鲜亮多了,所以在其百年史“探索”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发现”,醒目提神。有些人飘飘欲仙,有些人灰头土脸,真个叫百年沧桑哩。 某教育哲人说:名牌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更在有制度化的空间;没有宽松和谐的大空间,即便有大师也容他不下。
四时轮递,日月催人;春花秋实,客观规律。少有例外:有无花的果,也有无果的花,都有外因内因,任何人事都无法遁逃。艳丽的花事一过,人们拭目以待的,秋节一到,飘零后的花蒂上能否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宜人的时节,也会突然腥风血雨。所以温总理告诫国人:要警惕“文革”重演。胡总书记也再再提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发现”易俗社百年史中这种隐性“突出政治”式的经纬表述,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否是“文革”元素的死灰复燃?静待识家商兑。
沉 思
由于好文爱戏的个人习性,在电视节目中我相对光顾央视戏曲和科教两个频道。就我所知,戏曲频道没播过秦腔戏曲片《火焰驹》和《三滴血》,是它们思想艺术质量低,难与别剧种的戏曲片比肩,还是主持人压根儿就不知道秦腔拍过电影?几乎在易俗百年庆典活动的同一时间,越剧也在庆祝百年诞辰,易俗百年庆典没在央视戏曲频道露脸,却给了越剧几个庆典专场。我得出的原因是三个字:势利眼。或用老陕的雷人雷语:瞅红蔑黑。相比较,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摄制组却莅临陕西西安,制播了两集回顾百年易俗沧桑历程的史料性影视片。陕西人应当感谢这份情义。但是感谢并不是要回护节目的缺陷,因为其中硬伤软病实在不少,或因经验不足了解不够,或有难言之隐,但从学术角度指出来,以期互相质疑探讨,是有益无害的。 对文艺单位的荣辱兴衰,老拿党派政治说事,是庸俗低能的表现。对易俗社而言,将它百年史中的兴盛原因,定位于我党的政治领导,是以偏盖全、形而上学的浅见。须知,党的政治领导从来是落实到各级“成色不等的”党委以至支部,特别是“头头”上的;况且党还犯过路线错误。易俗社服从、歌颂过善政,也抵制、屈从过恶政。对于假改革之名的烂政、庸政,它表示了冷漠、鄙视和低触,但更多的是无奈。不把这些厘清,仅仅欣赏对党派某个分部领导的改制阿谀逢迎,那就把事物的演变庸俗化了。 对个别人而言,易俗社是捞名敛财的唐僧肉。在文化专制年代,这块文化“老字号”曾被遗弃;时势转向后,又被揽入怀中。等到发现它奇货可居时它又似乎受宠若惊。明白和糊涂,利用与被利用,一言以蔽之:易俗社的百年史,曾经是人文主义,后来是实用主义加名义主义。如果不把表象剥去,让真实显露,换言之,只表彰易俗社的“面子”,不探究它的“里子”,好心敬业的中央摄制组,等于白跑了一趟陕西。对下不能悦服受众,对上难资政道。我替他们一行人惋惜。 易俗社百年庆典的大幕徐徐落下。曲终人散,各有所思。钟情易俗艺术的人会问:是“纪念”还是“祭奠”?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易俗社如果完蛋了,你、我、他们,到底由谁去揹千古骂名?千古令名肯定载入史典了,这千古骂名嘛,落到谁的头上,他能揹得起吗? (严正声明:长安朱庚逊2012年8月30日撰文,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秦腔网立场!作者授权中国秦腔网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经典视频】CCTV10探索.发现纪录片《百年易俗社》完整版【上/下】
【独家】人文纪录片《百年易俗社》央视首播 中国秦腔网独家片场探秘(多图) http://www.qinqi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0106&fromuid=16219 |
|手机版|站点统计|中国秦腔网
( 陕ICP备12003179号 )
GMT+133, 2018-3-12 20:00 , Processed in 0.32318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